公告动态   News
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搜索   Search
你的位置:首页 > 公告动态 > 行业动态

2015年中国轮胎业大事件

2015/12/11 14:40:03      点击:

2015年,用“内外交困”来形容中国轮胎行业,绝不为过。

从美国“双反”到欧亚经济委员会反倾销,从德瑞宝和首创轮胎破产到佳通轮胎重庆工厂关停,中国轮胎业从未置身于如此复杂的生存环境中。

然而,迷茫中并非没有亮点。海外建厂、智能制造、互联网 、电商平台……轮胎企业在困境中的一次次努力突围,正是中国轮胎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。

回顾2015,以下10个大事件,对中国轮胎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
天然胶进口关税上调

2015年1月1日,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下发的《2015年关税实施方案》正式实施。中国进口天然橡胶仍实行选择税,其中从量税上调为1500元/吨,提高300元/吨。

业内人士称,该方案的实施并未达到提高天然胶价格的初衷,反而增加了下游轮胎企业的成本负担。更重要的是,此次上调,对天然橡胶的上下游整个产业链都产生了影响。

玲珑轮胎等海外建厂

2015年5月28日,玲珑轮胎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——泰国玲珑全钢子午线轮胎项目第一条产品顺利下线。

11月,双星轮胎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的合资企业通过当地政府审批。这也是双星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生产基地。

至此,中国轮胎企业中,已有赛轮金宇、玲珑、中策、森麒麟、奥戈瑞、双星等6家企业在海外建厂。这标志着,中国轮胎企业“走出去”迈出重要一步。

通过海外建厂实现国际化,正日益成为中国主要轮胎企业选择的发展战略。

美国“双反”终裁

2015年7月14日,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投票表决,赞成针对中国轿车和轻卡轮胎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调查。

对于严重依赖出口的中国轮胎行业而言,“双反”带来的影响难以估量。中国大量轮胎企业不得不放弃美国市场,连轮胎业龙头中策橡胶也未能幸免。

这对刚走出“特保案”不久的中国轮胎企业而言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不公平也好,贸易壁垒也罢,事已至此,唯有积极应对才是出路。

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倍耐力轮胎

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倍耐力轮胎事宜,于2015年8月11日完成。自此,中国企业旗下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。

业内人士认为,中国化工收购倍耐力,标志着中国轮胎在开拓国际高端市场上迈出重要一步,有利于国内轮胎企业规避国际贸易风险。更重要的是,此事件增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向国际的信心,为正在谋求转型升级的中国轮胎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通伊欧轮胎与代理商纠纷